艺术与体育学院实训中心主任曾玉洁老师及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覃润老师,在2024-2025第二学期共同带领艺术与体育学院2023-2024级在校生1135名,共涉及25个班级,5个专业学生,行课周18个教学周,行课时间为每周二、周四、周天晚上20:30,体育康复与保健、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在体育馆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图书馆四楼实训室进行劳动教育课程。


指导教师统筹全局,提前规划区域分工,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全程监督指导与评价。班级负责人领取清洁工具,组织本班学生按区域打扫,协调组内分工(如3-5人一组)。 学生按要求完成个人任务(如拖地、擦器材、清理死角),服从管理与调度。
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树德:筑牢价值观根基
• 让学生在亲身劳动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摒弃好逸恶劳思想,培养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
• 通过团队协作劳动(如共同打扫体育馆),增强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集体”的内涵。


二、增智: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 在劳动中掌握具体技能(如清洁工具使用、垃圾分类、器材收纳),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如用化学知识理解清洁剂原理)。


• 鼓励发现劳动中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拖地效率”),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如分工流水线作业),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
三、强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告别久坐与电子设备,通过肢体劳动(如扫地、搬运器材)锻炼体能,增强体质,缓解学业压力。
• 户外/场馆劳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环境,在协作互动中释放情绪,提升沟通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四、育美:培育劳动审美与责任感
• 从“杂乱→整洁”的劳动成果中感受“劳动创造美”(如干净的体育馆、整齐的器材架),树立正确的劳动审美观念。
• 理解劳动是社会运转的基础(如环卫工人、后勤人员的付出),尊重劳动者,杜绝“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
五、践行:落实“知行合一”教育
• 打破“只学不做”的误区,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而非模拟课堂)体验劳动的辛苦与价值,避免“劳动教育口号化”。
• 为职业启蒙埋下种子:通过不同劳动类型(如清洁、收纳、协作),初步感知社会分工,引导思考“劳动与个人发展”的联系。
简言之,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干活”,而是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劳动、在行动中热爱劳动、在成长中依赖劳动,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以上为部分行课班级同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