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织、虚实共生
——艺术与体育学院建筑装饰材料课堂探索
2025年4月28日,孙飞老师带领学生探索绳编材料的艺术与科技融合,为深化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跨界融合,近日,艺术与体育学院孙飞老师以“绳编材料艺术”为主题,组织2022级五年制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实践课。通过分组协作、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材料性能、工艺技法到空间建构展开多维探索,展现了装饰材料教学的创新活力。

课堂创新:从“听讲”到“动手”,激活材料感知力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课堂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孙飞老师打破常规,将绳编这一古老技艺引入现代建筑教育场景。课程以“材料实验-主题创作-数字延伸”为主线,学生4-6人成组,通过“承重测试、光影编织、文化转译”三大任务,亲身感受麻、棉、尼龙等不同绳材的特性。
“过去我们只关注材料的装饰效果,这次实验才发现麻绳的耐潮性和尼龙的抗拉强度差异如此明显!”参与承重测试的学生王同学表示。在光影实验中,各组利用LED灯带与透光鱼线编织出动态光幕,通过疏密变化模拟建筑立面光影节奏,将材料科学与空间美学紧密结合。

文化赋能: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
课程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对话。孙飞老师通过案例解析,引导学生从傣族竹楼绑扎工艺、日本组纽技艺中汲取灵感,结合参数化设计工具重新诠释传统纹样。“绳编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手作温度’理解材料背后的人文精神。”孙飞老师在采访中谈到。
成果落地:从课堂走向实践
本次课程预计产出6组绳编装置作品,并且未来计划与本地绳艺工坊合作开发模块化编织构件,推动教学成果向实际工程转化。
环境艺术教研室主任孟欣评价:“这类课程真正实现了‘做中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材料敏感度,更在跨学科协作中锤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